“黑气”治理关乎城市公共安全底线、关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“黑气”治理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,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治理课题。
今日刊发的这份调研报告,为咱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“治理样本”。这是在通过扎实的调研后撰写出的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,逻辑清晰,论据充分,对策务实。调研报告从城市公共安全底线、法治化市场秩序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多重维度,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剖析,清晰、全面地展现了东莞“黑气”治理的理念、举措及取得的成效,深刻分析了当前“黑气”治理面临的挑战。更为可贵的是,调研报告前瞻性地提出了构建“全链条、常态化长效治理体系”的六大策略,从“智慧监管”到“信用机制”,从“区域协作”到“社会共治”,其核心是推动治理模式从短期攻坚向长效常治的深刻转变。调研报告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同类城市破解燃气安全治理难题,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东莞经验、东莞方案。
希望这份来自一线的深度思考,能引发行业更广泛、更深入的讨论与实践,共同筑牢城镇燃气安全防线,共同推进城镇燃气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,为城市安全、稳定、和谐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新的、更大的贡献。
	
2025年6月26日,全国燃气安全管理培训班在东莞举行,张立在培训班上进行工作经验分享。
近年来,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文件,对强化燃气安全管理、严厉打击“黑燃气”(下面简称“黑气”)提出明确要求。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名城,人口倒挂现象显著,出租屋、餐饮场所数量庞大,燃气用户多而散,钢瓶数量占广东省的1/6,形成了对瓶装液化石油气(LPG)的刚性且多元化的需求。在这一背景下和利益的驱使下,“黑气”市场潜滋暗长,已成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点,对其进行彻底治理迫在眉睫。
本次调研的目的,旨在系统摸清东莞市“黑气”市场的现状、特征与流通规律,深度剖析其滋生蔓延的深层次原因,全面评估当前治理工作的成效与短板,最终提出一套治标与治本相结合、短期攻坚与长效治理相衔接的系统性治理方案。
本次调研采用多元混合调研方法。1、数据统计分析。调取近两年全市燃气行政处罚案件、气瓶充装、销售及“黑气”举报投诉等数据。2、实地暗访勘察。组织对多个“黑气”高发区域的出租屋、临街商铺进行暗访,观察“黑气”配送模式和储存环境。3、部门座谈交流。与相邻地市部门,以及东莞市相关职能部门,还有部分镇街开展座谈,了解职责分工与协作难点。4、企业访谈。与主要正规瓶装气企业负责人、站点管理人员、送气工进行访谈,了解市场冲击情况和运营困境。5、走访调查。走访城中村、餐饮商户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,了解用气习惯、安全意识及对“黑气”的认知态度。
	
	
(一)“黑气”的定义与范畴。广泛定义:根据《城镇燃气管理条例》对燃气经营行为的有关法律法规,本报告所称“黑气”,是指在东莞市行政区域内,未取得《燃气经营许可证》的企业或个人,非法从事液化石油气储存、充装、运输、销售等活动的统称。扩展定义:2023年以来,东莞市自我加压,扩大“黑气”定义范畴,除了打击无经营许可非法销售燃气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外,还将东莞市正规燃气企业未落实入户安检(微信公众号:燃气世界),以及无经营许可利用流动槽车非法给LNG重型卡车充装“黑天然气”的2项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,一并纳入“黑气”范畴严厉查处。
(二)“黑气”高发区域地理分布特征。东莞市“黑气”市场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,高发区域大多分布在在城市化进程快、人口密度大的镇街,以及毗邻广州、深圳、惠州等城市的镇街。高发区域中,又以工厂周边、出租屋密集的城中村,以及小型餐饮业聚集的街巷为多发点。这部分用户对价格敏感,用气需求大,且安全意识不足。
(三)“黑气”产业链运作模式分析。“黑气”已形成一条隐蔽的非法产业链,多以老乡团伙、家族团伙的形式进行运作:气源端,主要是通过跨区域与正规站点的内部人员勾结,获得气源,或者将正规气瓶中的气倒灌至报废瓶进行“串瓶”;储存运输端,多在出租屋、闲置民居、货车车厢内非法储存,使用改装面包车、三轮车等普通车辆进行运输;销售端,通过便利店、水店、熟人介绍、发放小卡片、社会化媒体(微信)等方式联系客户,提供“上门换气”服务,交易方式灵活且隐蔽。
(四)“黑气”滋生蔓延的深层次原因剖析。一是经济驱动因素。“黑气”与正规气之间有显著价差,通常便宜20%-30%,这源于其逃避了税收、钢瓶检测、保险、员工素质培训等合规成本,背后的高额非法利润是驱动其铤而走险的最终的原因。二是市场供给因素。部分区域正规瓶装气企业的配送服务网络覆盖不足,取消自提气后未及时充实送气工队伍,配送响应不及时,且需收取配送费,不足以满足一些出租屋、小型餐饮用户便捷、经济的需求,为“黑气”提供了市场空隙。三是监督管理体系因素。对“黑气”经营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与其高风险和高收益不匹配。基层监管力量薄弱,执法队伍人手不足,缺乏专业的侦查办案力量和技术方法,难以应对隐蔽、流动的违法犯罪行为。四是社会认知因素。部分用户,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和流动人口,安全意识淡漠,对“黑气”的巨大风险认识不足,为省钱而主动选择“黑气”。
东莞市坚持以“标本兼治、疏堵结合、综合治理”的原则,全力挤压“黑气”生存空间,筑牢燃气安全防线。
(一)全链条管控,在“管”字上织密防线。一是加强统筹协调,市城管局于2022年8月成立“打黑气”专项小组,以“下基层、抓典型、办案件”为主线,与公安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召开联动协调会,深入研究“黑气”案件中危险作业罪和非法经营罪的立案条件,推动“两法衔接”,为镇街(园区)提供指导力量。二是加强科技赋能,全方面推进联秤锁枪工作,对气瓶充装、运输等情况实施精准管控。一方面建立市瓶装气智能化监管平台,对全市23座瓶装气储配站、517台充装枪实施电子联秤锁枪,对490万只钢瓶的建档、充装、配送、安检、回瓶实行全流程闭环记录(微信公众号:燃气世界)。在储配站的充装台上加装360度旋转的高清摄像头,全方位监控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。三是完善配送环节管理,市燃气行业协会推进瓶装气配送车辆规范化管理,分批次更换1500台配送车辆,推动解决瓶装燃气配送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(二)全过程严查,在“打”字上精准发力。一是严密布局、精准“收网”,市城管局联合市公安局于2023年12月12日、2025年3月19日和4月9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3轮“黑气”专项打击统一收网行动,共抓获涉案人员310名,打掉外市流入的非法分销犯罪团伙26个,捣毁非法窝点144处,查获作案车辆125台,扣押气瓶2871个,涉案金额达5500万元。二是加大“两法”衔接力度,成功推动9宗燃气领域违法案件入刑,其中3人犯非法经营罪,12人犯危险作业罪,1人双罪并罚,取缔涉案供应站4座,并将涉案送气工拉入行业黑名单不再录用,在媒体公布“黑气”执法典型案例,加强警慑力。三是持续实施“黑气”有奖举报,2021年市燃气行业协会出台了《东莞市“黑气”专项举报奖励方案》,累计收到群众举报线万元。
	
(三)全方位保障,在“防”字上构筑堤坝。一是强化行业监督管理和媒体曝光。2022年以来,市城管局每年梳理燃气执法典型案例以及部分“黑气”刑事案件,在媒体进行曝光。2023年,市城管局还编制了《东莞市城镇燃气领域典型执法案例汇编》,指导分局打击“黑气”。二是制定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。2022年,市城管局分别与惠州、深圳、广州等城市签订了《共同打击跨区域运输销售黑气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联动机制备忘录》,先后移交“黑气”线条,积极协调跨市打击“黑气”。
	
	
经过近年的集中治理,东莞市“黑气”比例持续下降,用户用气质量和用气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,从2022年5月至今,实现了全市燃气事故“零亡人”目标。
(一)正规气市场占有率呈上涨的趋势。2022年,东莞市瓶装气供应量36.6万吨,入户安检数约为164万户次,经过2年打击“黑气”的努力,2024年,东莞市瓶装气供应量约为42.8万吨,入户安检数约为186.36万户次,分别增长16.9%和13.6%,全市正规气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。
	
(二)“黑气”占有率持续下降。据东莞市正规气用户(瓶装气+天然气)及其它能源用户计算,2021年,东莞市“黑气”占比约21%,2022年为10.8%,2023年为6.1%,2024年为4.8%,2025年为3.6%,呈年年在下降趋势。目前东莞市“黑气”主要以东莞市正规燃气企业未落实入户安检的燃气为主。
	
(三)燃气事故(事件)实现“双下降”。燃气事故从2019年的34宗、14人亡,下降到近两年燃气安全责任事故“零发生”。事故(事件)数量和亡人数量实现大幅度的“双下降”,燃气安全形势平稳向好。
	
(一)跨市溯源追查难度大。经过近一段时间强有力的“黑气”打击措施,东莞市市内“黑气”违法气焰已得到明显的遏制,但部分从事“黑气”人员从外地如韶关、揭阳、汕头、河源、广州黄埔、深圳龙岗等地的气站进行充装,再运回东莞进行销售,“黑气”源头追踪难度较大。例如,今年一宗从惠州流入桥头的“黑气”案件,因外市企业不配合,询问取证难,立案条件不足,最终移送线索至惠州进一步处理。
(二)固定证据所需时间长。“黑气”类案件情况复杂,特别是非法经营类的大案要案,所需蹲点摸排时间长、证据链广而杂,当事人违法成本低,多数现场弃车逃离,证据链一旦断开,假如没有公安部门的配合,后续调查和取证都有很大阻碍,以至于“黑气”类办成的案件比例不高。
(三)立案入刑“门槛高”。2021年3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(十一)》增设危险作业罪,但适用门槛很高,关键难点在于如何认定一个“黑气窝点”具有出现重大伤亡事故的现实危险。实践中(微信公众号:燃气世界),法检部门大都认为,如果现场没发生燃气泄漏或者闪燃闪爆事故,就达不到“现实危险”的紧迫性和必然性,导致大量“黑气”案件无法推动入刑。
“黑气”治理有可能会出现反弹回潮。为彻底铲除“黑气”滋生土壤,巩固整治成果,必须突破“运动式执法”的局限,将治理模式从短期攻坚向长效常治转变。从系统性、协同性方面出发,提出构建一套“企业主体、属地负责、部门联动、社会参与、科技赋能”的全链条、常态化的长效治理体系,以期实现源头根治、长效监管。
(一)强化企业主体责任,构建智慧监督管理体系。一是完善瓶装气智能监管系统,全面应用联秤锁枪、智能角阀、二维码标识等技防手段,构建“充装-运输-配送-用户”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系统,实现每只气瓶“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责任可究”。整合气瓶充装、运输车辆、配送人员、用户个人信息等数据,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预警,提升监管精准度。二是推行“一户一卡”实名制登记,详细记录用气地址、设备信息、安检记录等数据,为精准监管提供支撑。三是规范配送服务管理,统一配送车辆标识、人员着装、服务标准,强制使用符合规定标准的“六统一”电动配送车,安装GPS定位系统,实时监控配送轨迹。四是深化“安检+宣传”模式,组织燃气企业、执法人员、网格员、物业公司联合入户,同步提供用气设施更新、安全风险隐患整改等一站式服务。
	
	
(二)完善信用监督管理机制,建立行业退出制度。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督管理机制,推动行业优胜劣汰。一是根据《东莞市燃气行业信用评估管理办法》,实施分级分类监管。二是建立黑名单制度,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隐患、多次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从业人员,依法实行市场禁入和行业退出。三是推动行业整合升级,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,培育优质的区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促进瓶装气企业集约化发展。
(三)深化部门协同治理,提升执法办案效能。一是依托燃气工作专班,实行季度会商、月度研判、重大案件即时协商制度,完善案件移送、信息共享、证据互认工作机制。二是探索燃气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细则,明确“危险作业罪”的证据标准、移送流程和办案指引,建立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机制,形成打击违法犯罪合力(微信公众号:燃气世界)。三是组建联合执法队伍,定期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。四是建立重大案件联合督办机制,对跨区域、团伙化、规模化黑气案件实行专案专办,一查到底,形成有效震慑。
(四)建立区域协作机制,构筑联防联控网络。积极发挥莞深惠等9市跨区域燃气执法联动机制作用,畅通部门信息协同渠道,严厉打击瓶装气非法经营、充装、销售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,形成“一张网”效应,堵住外市流入“黑气”。
(五)推进基础设施升级,优化能源供应结构。系统推进燃气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,构建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。一是实施“瓶改管”“十五五”规划,明确“轻重缓急、分步实施”的改造路径,同步开展新建居住小区管道燃气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。二是加快应急气源站、智能调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管道燃气覆盖率和供应保障能力,促进天然气高质量发展。
(六)创新宣传引导方式,构建社会共治格局。构建多维度、立体化的燃气安全宣传教育体系。一是打造“线上+线下”全媒体宣传矩阵,线上通过公众号、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,定期发布安全用气知识、“黑气”识别技巧和典型案例警示;线下深入社区、企业、学校等场所开展“五进”宣传活动,开办燃气安全“大讲堂”,宣传“黑气”的危害。二是建立分级警示教育机制,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材料,针对餐饮用户、行业从业人员开展专业安全培训和合规经营教育。三是开展“安全用气示范社区”创建活动,形成政府监管、企业自律、社会监督、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。
治理“黑气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东莞将拿出“久久为功”的韧劲和“标本兼治”的智慧,构建长效治理体系,从根本上遏制“黑气”蔓延势头,筑牢城市燃气安全防线。